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韓國: 她揭露黑暗獲得諾貝爾文學獎,沒有人指責她抹黑韓國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


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又爆了個冷門,由韓國女作家韓江(Han Kang)摘得。這次獲獎,也讓韓江成為韓國歷史上的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,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女作家。

如果不怎麼關注韓國文學的話,對韓江這個名字也許會很陌生。昨天我在轉發了一則韓江獲獎的消息後,有人留言說“祝賀韓紅”。如果不細看,的確是容易把“江”和“紅”這兩個字認錯。


但韓江的獲獎完全夠格,這是一位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作家。早在2016年,韓江就憑借《素食者》擊敗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(帕慕克和大江健三郎),獲得當年的布克文學獎。布克文學獎和“諾貝爾文學獎”、法國的“龔古爾文學獎”一起,並稱“世界文學三大獎”。

2018 年,韓江憑借新作《白》再次提名布克國際文學獎,又憑借《少年來了》入圍國際 IMPAC 都柏林文學獎決選短名單。

2023年,韓江憑借最新小說《不做告別》獲得法國梅迪西斯外國小說獎。

閱讀韓江的作品並不輕松,看似清淡的文字,卻總能給人一種若有若無的壓抑和窒息感。她的成名作《素食者》,書寫的是受難的女性。女主人公英惠在一場噩夢之後,為了逃避來自丈夫、家庭、社會和人群的暴力,決意拒絕肉食,從而展開了一段極端的反抗之路,最終把自己當成一株植物,拒絕與外界交流。

韓江用這樣一個看似怪誕的故事,隱喻又尖銳地指出韓國守舊傳統對女性的壓迫:“瞧瞧你這副德行,你現在不吃肉,全世界的人就會把你吃掉!”

韓江的眾多作品,從《素食者》到《人類行為》,都在重點關注“抵抗人類暴力”這一主題。在2016年布克文學獎頒獎典禮的致辭上,韓江說,“我經常會思考,人類的暴力能達到什麼程度,我們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別人?”


出生於1970年的韓江,經歷過韓國光州事件以及後續的歷史轉變。這些對韓國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,在日後都成為了她創作的靈感和資源。

她的《不做告別》寫的是濟州島四三事件(1948年4月3日發生在韓國濟州島的民眾抗爭事件),圍繞駐韓美軍在濟州島的屠殺事件展開,講述同族相殘的歷史傷痛。

另一部作品《少年來了》寫的是光州事件(1980年5月18日至27日發生在韓國光州)。這起韓國現代史上最悲慘的事件,引發的傷痛與撕裂至今仍然在困擾著韓國社會。


如果說早期的作品,韓江主要在關注個人內心世界,那麼,隨著時間的推移,她已經在將目光逐漸轉向韓國民族歷史與集體苦難的書寫。

閱讀韓江的作品,給人的感受是沉重。有人說,韓國文學是傷痛的文學,而韓江的作品,這一點尤為凸顯。有評論家這樣介紹韓江的作品:“她探究的,是人類最根本的悲劇與傷痕,是絕望至極中才能感受到的那束微弱救贖之光。”

韓江的《少年來了》、短篇《一片雪花融化的瞬間》和《白色挽歌》被稱為“靈魂三部曲”。

在寫下這些作品以後,韓江說,“我要摸索著寫下那些不起眼的、軟弱的人們為什麼在痛苦之中做出那樣的選擇。避開痛苦是不可能的,我們只能把痛苦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來對待,除此之外毫無辦法。”

這讓我想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的一段話:“我有一種偏見,我認為文學作品永遠不是唱贊歌的工具。文學藝術就是應該暴露黑暗,揭示社會的不公正,也包括揭示人類心靈深處的陰暗面,揭示惡的成分。”

批判和揭露是一個作家需要去面對的社會責任和歷史承擔。但是在中文網絡,有人不這樣認為。比如,司馬南就認為,“這贊歌都不唱了,這文學藝術變成什麼樣了。”
點個贊吧!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     還沒人說話啊,我想來說幾句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42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.0008 秒